虎嗅注:对此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温州大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作者:见闻君。
八十年后的2100年,全球人口会是怎样一副图景?亚洲还会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吗?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如东京、北京和纽约,届时还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吗?
根据联合国最近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76亿增加到112亿。
未来超90%的全球人口增量由非洲贡献
分大洲来看,亚洲人口2100年将达到47.8亿人,但这是亚洲人口经过了“负增长”后的结果。
联合国的研究显示,目前亚洲人口增长的趋势将持续到2060年前后,预计2055年亚洲人口将达到52.7亿的峰值,占全球人口51%,2060年开始下跌。
而非洲人口在2100年将达到惊人的44.7亿人,大有与亚洲“分庭抗礼”之势。更惊人的是,非洲人口的绝对增量遥遥领先于其它洲,将从目前的13亿大幅增加3倍以上,非洲的人口增量几乎将占到全球人口增量的90%以上。2100年以后,非洲有望超过亚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预计在2017-2050年之间,全球一半的人口增长将由九个国家贡献,包括印度、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美国、乌干达和印度尼西亚。在这段时间内,预计有26个非洲国家的人口将至少增加一倍。
此外,欧洲人口将从7.4亿减少到2100年的6.5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口从6.5亿微增到7.1亿;北美人口将从目前的3.7亿增加到5亿;大洋洲人口将从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7000万。
在宏观层面上,未来82年,全球人口仍将大幅增长,但基本是建立在非洲人口增长的基础之上。从微观层面看,预计到2100年,尼日利亚等国家的人口数量将增长四倍,而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下降近40%。
生育率将下降,预期寿命提高
虽然目前全球每年人口增量为8300万人,但各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却大不相同,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和人口预期寿命。
首先是生育率。人口学认为,实现人口自然替代需要生育率达到2.1,即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目前,全球范围内生育率接近2.5,而到2100年将降至2.0。
从下图可以看出,2050年时,非洲是唯一在30年后仍有大量新生儿出生的的大洲,当地妇女生育率仍会保持在2.5到5之间,这也是非洲大陆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而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地区,生育率都将降到2以下,无法达到人口自然替代水准。
另一个指标是人口预期寿命,即对于每一个刚出生的人来说,预计他们的寿命是多久。
目前,西欧、北美、大洋洲和日本的人均寿命超过80岁,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即使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其预期寿命也将达到80岁或以上,这也是非洲人口保持增长的另一个原因。
2100年,全球哪些城市人口最多?
而到了2100年,全球哪些城市的人口最多呢?目前的东京、北京、上海还会是全球人口首屈一指的城市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据全球城市研究所(Global Cities Institute)数据,2100年时,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不再会像当前一样分布在全球各个大洲,如莫斯科、纽约、东京、里约热内卢、上海、北京等,而是会集中出现在非洲和印度的城市。
80年后,这些城市的规模将是目前的10倍或20倍,人口将与目前的德国或法国相当。届时,亚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只有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而北京、上海、东京都将“退隐江湖”。
毫无意外,2100年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基本都在非洲大陆和南亚次大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将是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将达到8830万人(目前人口1500万),增幅达到600%以上。目前,拉各斯已经是西非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但拉各斯仍不满足于此,正在建设Eko Atlantic这一巨大的新住宅和商业开发项目,被称为“尼日利亚的曼哈顿”。
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在2100年将成为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达到8350万人(目前1025万),增幅将达到800%。目前的金沙萨,从殖民时期的渔村发展到目前超越巴黎的全球最大的法语城市。
到2025年,当地1700万人口中约有60%的年龄在18岁以下,城市治理中如何处理教育问题,将是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
而2100年全球人口第三的大城市,将是东非国家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这里的人口将达到7370万。
目前人口已超过2000万的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到2100年也只能“屈居第四”,人口达到6720万人。
全球人口重心移动,将带动经济版图大挪移
随着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世界人口重心将从中印之间转移到非洲和南亚之间的印度洋或东非某处。
届时,随着非洲与印度人口增加,这些地区的消费需求爆发和消费升级,或将为全球带来巨大的商机。
而连接亚洲和非洲的中东城市迪拜、开罗、伊斯坦布尔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印度洋的毛里求斯等,可能都将成为重要的航空港和国际商务中心。
就像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内地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一样,随着未来全球人口和经济重心的转移,可能又会有一批城市成为“新加坡”或“香港”。
一部分城市可能因为城市规模庞大,在航空和海运方面受益。另一些城市则可能成为金融、科技和服务业的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