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大经常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中国过去的70年做的总体还不错,值得我们这次用国庆来纪念,那么下一个100年世界会怎样?中国人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这几年如果经常在全球各地行走,你会自然而然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中国汉字,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品牌,正在变成世界的常态......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商品,中国的科技,中国的服务正在卖向全球,正在覆盖世界的一切角落。这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将主导未来世界50年甚至100年,成为一种新常态,而且,全球化对中国越来越有利。
以史为鉴,近代百年历史上,只有美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和欧洲(英国、德国、法国任何一个单一国家都不能完全说得上)才曾经有过类似的辉煌,在全球卖货,做全球的生意。而下一个100年,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些国家有过的状态,也将成为中国人的常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今天已经掌握或形成了三大规模牛逼状态:1)大规模全产业链制造和全球最大需求市场形成的全球第一规模成本效应;2)开放互联网和大数据规模应用形成的全新AI化学反应;3)全球风险资本、民营资本和国家资本累加形成的规模创新资本轮动效应。 这个状态让我们中国人有必要去思考自己的未来100年该如何发展和规划,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生活......
什么是大规模制造和消费市场?
大规模制造首先是大,14亿人口的需求为基础的制造就是我今天所定义的大规模制造的内涵。
人类的制造业和经济史上,至今还从未出现过除了中国以外的任何单一市场国家,有超过10亿以上的人口,且这些人口在真正的统一市场上。中国是全球唯一有超过10亿以上人口说一种语言(说普通话,讲汉语),写一种文字(汉字),信一个文化(儒家文化),用一个法律,有一个信 仰(勤奋努力地赚钱),在一个可持续执政管理下发展经济的国家。有人会说印度不是也有14亿人吗?
我要告诉你,印度懂最多语言英语的人还不足2亿,其余有印地语等数十种地方语言,文盲率极高,联邦和各个地方邦不仅有各自的法律、议会、税收制度和政 党,不同民族还有不同的信仰,种姓制度没有消除人还分等级不能通婚,这岂是单一市场国家? 1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和大规模制造结合起来,有一个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好处,那就是,你随便生产10亿个物件给中国人用了,随便再生产5亿个、10亿个,再卖到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可以和你能比,没有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比你更低,你卖出的价格所向无敌。 穿的用的这种日用品小电器Made in China全球第一就不举例了,咱们形象一点,先说几个大件吧。
最新的案例是刚刚启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据说这是国庆70周年第一大礼,大大去参与启动的,这个全球诞生的最大单体机场,投资800亿人民币,能容纳每年1.1亿人次的客流量,在短短的四五年建成,这把我们的台湾同胞嫉妒坏了,他们闹了十多年的桃园机场本来在马英九执政期间就想搞成东北亚的枢纽今天彻底黄了;这也把德国人吓坏了,《德国之声》说,柏林机场工程逾期近八年,仍迟迟不能完工。而规模更大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却仅用四年即交付使用。
这不是德国人不如我们是“基建狂魔”,而是真正建立中国人这种建设速度自信的是大规模交通需求构建的信心。之所以敢于造这个机场,完全是因为三年之内,即2025年左右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市场。CNN更预测到2035年,中国人将占全球民航乘客总数的四分之一。届时,中国的机场数量也将从目前的235座增加到450座。这样大兴机场就成为东北亚的最大交通枢纽,虹吸效应形成,最大转机目的地不再是东京、香港、韩国了。这就是大规模需求的惊人之处。 再拿高铁来说,自从中国人搞了高铁之后,日本的新干线就再没什么生意了,德法的高铁技术也没什么用武之地了,这是为什么呢?拿高铁里程来说,中国在运营高铁线路共27684公里,建设中的高铁线路为10026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6.31%,也就是说,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规模,也仅仅是中国的一半左右。
规模一上来,其他国家就没法拼成本了。据说连接越南南北部的“南北高速铁道”计划,从2000年就开始规划了,2010年在选择中日方案时毅然回绝中国选了日本的方案,但直到2019年之后的今天对于投资约6.5万亿日元的又因为成本问题被国会否了,当年越南为了躲中国选了日本方案,结果今天还在成本中纠结。最近为了降低成本还出了馊主意想降低一半速度,从高速到低速。
类比来看,2014年中泰双方签署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参与投资并修建泰国第一条高铁,直接连接泰国重要口岸廊开府、首都曼谷以及工业重镇罗勇府三地。全长867公里,预计最高时速可达250公里。最新的消息是,中泰铁路一期工程253.3公里的详细设计已经完成,最快将于2019年启动全面建设。
一个是九年还没敲定方案,一个是五年时间已经开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成本问题啦,很简单,日本高铁的造价每公里高达3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高铁造价的三倍之多。再加上近年来中国高铁在规模效应上形成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日企的高铁技术已经不再具有绝对优势。 接着来说钢铁。上面讲高铁,高铁是毕竟是铁造的,这里说说钢吧,这是所有基础工业产品的原料基础。
清华的郝吉明院士曾经开玩笑说,你听没听说过,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唐山瞒报的产量第五...... 后来网上还有好事者又做了一个全世界钢产量的排名: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第四名:日本,第五名:美国,第六名:印度,第七名:俄罗斯,第八名:韩国,第九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2011年唐山市瞒报5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第十名:德国。
我不是钢铁行业的专业人士,我也不去深究究竟哪个版本是最准确的,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上,中国的宝钢、首钢、武钢、鞍钢、沙钢、包钢、攀枝花钢、马鞍山钢等等一打架.....不小心就误伤了很多国际同行。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和卡内基钢铁集团早已不复存在或者被兼并合并。美国全国的钢铁产量今天也仅仅只是一个宝钢的水平。 为什么特朗普要打毛衣战?为什么特朗普逼着美国企业回去建厂却没人回去?比如钢铁这样的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谁来扛?规模经济逼着最后让你的对手不得不跟你合作。
其实我们也知道美国曾经在汽车工业非常强大,而且美国的企业也非常希望响应特朗普的号召回去办厂,但是它们终究是回不去的。通用汽车这些公司为了能拿到中国便宜的钢,不得不到中国来建厂,要么在墨西哥建厂,因为只有在墨西哥才能拿到进口到便宜的中国的钢材。 钢铁行业曾经是美国的骄傲,当年的洛克菲勒钢铁大王,今天对很多人仅剩下纽约的那个洛克菲勒大厦作为旅游观光景点的意义了,他的钢铁行业已经完全被击败了。所以,尽管特朗普数次点名让通用汽车的CEO“离开中国,迁回美国”,通用的CEO依然在美国裁员,继续在中国增加投资,这还导致了最近通用数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数万人罢工的发生。
这没办法,股东要赚钱要保证利益最大化,那必须适应大规模制造背景下的新游戏规则。大规模经济不是总统可以控制的,是你必须有10亿级别的消费者基础所决定的。 即使是特朗普曾经比较推崇的特斯拉汽车,他的创始人和CEO埃隆·马斯克也不得不工厂开到上海来,而且他2019年8月底来华参加上海工厂开工的时间恰恰是特朗普推特上“命令”美国企业离开中国的一周之后,马斯克还亲自表态对特斯拉中国团队所做的工作非常满意。且此前从没见过这样的建设、审核速度。这完全是对特朗普和美国制造业的打脸。 这也是大规模制造和消费市场的胜利,简单来说,马斯克在美国制造业成本和工会复杂性的背景下,再扩大产能几乎不可能。
他决定把在加州Fremont的工厂产能升级的下一步放在中国,一方面是中国的消费市场的机会和压力驱动,数亿消费者的潜在市场你要不要?另一方面,更逼着它不得不来中国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电动汽车业即将成为下一个大规模制造的案例,离开这个生态下的竞争者活下去的机会将很难。全球电动汽车前五大已经有三大是中国企业,如果不在中国,下一个阶段你如何去拼这个产业未来的供应链?
事实上中国除了有比亚迪、吉利、北汽这三家有规模的电动汽车新巨头之外,而且还有一帮新型游击队在后面追着,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ONE等。
是不是这个看上去和上面的钢铁产业很像,看上去每一家都不是最厉害的角色,但群架打起来就会很厉害,这也许就是大规模制造业的群狼模式?几年之前名不见经的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从0到1800亿,仅用七年时间就成为新能源细分领域的超级独角兽,并且吸引宝马、丰田前来主动战略合作,这是单纯简单技术的胜利?难道不又是一个规模致胜的打法吗? 大规模制造真的是可以让很多事情从不可能到可能的。
家电行业也是一个案例,曾经日本的东芝、索尼和韩国的LG、三星等,都是白色家电所向无敌,但是呢,随着中国家电行业如长虹、TCL、海尔、海信等竞争和价格厮杀,形成规模经济之后再一代一代的技术迭代中逐渐掌握更尖端的制造和技术能力,这个行业基本上又变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天下。 同样,拿白色家电领域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一个元器件----液晶屏面板来说,在这个领域里面曾经全球也是日韩的天下,然而今天,因为中国在面板液晶市场上中重度投入,甚至这种投入里面还包含着很多的政府的补贴,因为你的足够需求大,你就可以不断的补贴,不断的去增加你的产能,而这种产能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因为你的消费市场足够大可以覆盖早期的投入成本,中国硬生生的培育出了一些面板领域的全球巨头。北京的京东方(BOE)现在已经非常接近三星成为全球第二,而且即将成为全球第一。
这就是一个案例。尽管很多国外企业和政府说它拿了很多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的补贴,这又怎样?难道你敢说三星就没有韩国政府的支持吗?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到了最后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这次中美贸易战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企业竞争到了最后涉及国家经济竞争,美国政府不是拿出各种政策、外交、舆论甚至军事的手段来打组合拳? 我们不必那么天真,全球竞争本质上还是国家之间丛林竞争的逻辑,特朗普的这一战,彻底暴露了这个本质。规模绝对是这个竞争里面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中国人,中国企业必须好这一优势,把握好这种背景所带来的机遇。
拿京东方来说,被早期看低技术含量很低的一个面板代工厂现在逐渐有了一些新的领先技术(无论是自主研发的还是收购的),最新的华为p30pro上使用的京东方AMOLED柔性屏就震惊了世界,这是比三星推出这个技术还更早。另外听说苹果已经开始把京东方列入了备用屏幕供应商。这就是靠规模硬拼追上来的实锤案例。 其实像京东方这样曾经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公司,在大规模制造和消费市场的刺激下,他也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建立壁垒,建立优势,从而有了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之后,它也可以重新去投入去做研发,去创新,去收购,追上领先者之后拿下市场领先。我相信,这也是欧美日韩所害怕的,为什么限制针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收购,很简单,它怕你弄到手了之后再叠加大规模制造把成本无限降下来,于是立即秒杀所有可能的对手。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有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力和完整产业供应链能力。 所以说,这就是大规模。
而大规模制造业和大规模消费需求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的这种优势再去赢全球的现象,我管叫溢出效应,漂亮的讲法叫赋能全球,不客气的讲,也可以理解为“倾销”(这在贸易上来说是一个负面词汇),但事实上,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都曾经以及现在仍然在干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家电、汽车工业、航空业、IT、软件、操作系统、芯片、文化娱乐、军工以及金融等。 以前的区别是,除了美国之外,大多数国家无非是在一个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可以在全球具备该种实力,而不小心的是,中国在巨大自身大规模制造和消费市场的鼓舞下,在几乎美国所有的优势行业都能发起如此进攻。这是一个罕见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
大数据和互联网规模应用所带来的AI化学反应会是什么变量?
如果是制造业动了美国的奶酪,美国人还是可以理解和勉强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美国人当年自信的做WTO做全球产业链分工时,“故意”让出了“低端”市场机会,那么大数据和互联网这种逐渐被中国追上来的机会尤其在AI时代产生全新化学变量之后,这是它实在不能忍的了。
即,美国曾经期望把基础制造和随之产生的劳累和污染丢给第二或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去掌握品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IP以及渠道网络,然后靠着金融体系和全球军事去制定游戏规则,永远活在全球价值链的最顶端。这个机制创造了现在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GDP80%的辉煌,这是一个美妙的架构设计。 但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靠COPY TO CHINA策略居然在地球的另一半地方,复制了一套完全脱离美国之外的互联网,而且这套玩法正在从早期的应用层逐渐往系统层和核心层去渗透,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弯道超车的全新变革,这是美国人在科技领域最怕的地方。
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中国有了一个新“四大发明”,除了高铁之外,电子支付如支付宝、+V支付就重新定义了全球的现金玩法,这个玩法其实意义很大,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掌握了足够规模化人群的交易数据,真正的交易闭环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支配许多制造业、销售渠道、品牌的新玩法,甚至还能创造和颠覆出新的技术迭代机会。 在全球,电子商务首先发生在美国,但真正在全球电子商务领域占比份额最大的影响力事实上来自于中国,首先,我们都知道全球主要的电子商务巨头来自中美,最典型的两家巨头是亚马逊和阿里巴巴。
亚马逊控制欧美,阿里巴巴影响中国和亚太,两者在印度市场平分秋色。比如在东南亚,阿里巴巴控股了Lazada、腾讯投资了Shopee,这两者是该市场的冠亚军;在印度,阿里巴巴是paytm第一大股东,还投资了印度本地的物流公司 XpressBees 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 Zomato,亚马逊则在印度市场共投资了 50 亿美元,沃尔玛则用 160 亿美元收购了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 Flipkart,而Flipkart 也曾是腾讯的投资标的,腾讯还投资了印度本地外卖平台 Swiggy、打车平台 Ola 等。 看上去,在电子商务市场,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平分了秋色,但事实上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即使在亚马逊上半数以上的卖家都是来自中国,这样一来在电商的真正供应链端,中国的力量至少在全球占比6-7成以上。
如果大规模制造仅仅靠大规模就能降低成本带来优势就很厉害的话,那么,如果这种能力还能通过电商,再叠加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话,那这种优势就可飞上天了。人类制造业第一次有机会跨过渠道,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的画像,掌握他们的喜好、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住在哪里,购买的节奏等等,你说这种优势谁是全产业链可以掌握的呢?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除了中国。亚马逊掌握全球电商数据的一部分,但它的国家没有制造,日本和德国有制造能力,但它们在全球电商的格局中几乎没有一点影响力。大数据和实业产生关联和化学反应一定是下个30-50年非常牛逼的东西。
这又是Made in China的机会,即使Made in China的一部分老板今天把工厂开到了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那么我认为也是Made by CHINESE的机会。传统零售业,无论在纽约的第五大道,还是日本的东京银座,抑或香港的海港城、伦敦的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伦敦牛津街,都无法掌握消费者的大数据,拿到持续的画像,然后和实业和制造结合。这是电商的魅力,大数据的机会,更是中国的优势。 所有说的这一切,其实还没有叠加AI。如果说大数据和互联网是一盘菜的原料和作料的话,那么,AI将是一个牛逼的厨师。
没有食材,再牛逼的厨师也无法去完成一个美味佳肴,这是美国的痛,美国的科技产业在大数据上其实受制于法律和隐私的限制很多,如刚才所述,即使拿了一点数据,它也没有产业配套很好的通过大规模制造业去实践这个厨艺,而日本和欧洲,我认为目前的背景下,他们还在大数据制造业背景下的石器时代,菜没有厨师更没准备好。 中国的AI和大数据正在结合不但对传统制造业本身带来巨大利益,也会刺激新的技术的诞生。做IT行业的人都知道,传统IT曾经有一个非常强的组合叫IOE(IBM、Oracle、EMC),这三家公司过去都很强大,所有大银行大企业几乎都必选IBM的服务器,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但今天这种优势现象正在被一种“去IOE”的潮流所掩盖,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亚马逊和微软是他们的劲敌,但很少明白,这个技术浪潮的变化趋势中,中国也是这波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受益者。
全球云计算领域内,除了亚马逊微软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就是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这类公司,我相信同样在规模优势的机会下,今天的中国银行业将不必再单独组建服务器机房买IBM的设备,而是直接中国云计算公司的云计算能力即可,就像你今天需要照明不必自己在家或者工厂建一个发电站。Oracle是做数据库的,但它不一定能够适应中国每年淘宝双11的交易连接高频复杂需求和中国人春运那种买火车票的高负载,于是阿里就不得不自己出手了,2019年5月10日,据说一名叫阿里云数据库产品总监曹伟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以阿里云去IOE》,并附文:“阿里云POLARDB提供一键数据库迁移服务,如果现在想迁移过来(特别是甲骨文用户),我们的团队always stand by(永远待命)! ”在这条朋友圈下,已经有人回复:“想迁,私聊。”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规模运算需求也会驱动技术的升级,让自己突破了这种升级,你就可以再服务更多类似的客户,听说铁道部新的电子票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就选择阿里云的新方案。这就是大规模需求驱动下的技术变革,这一点,也只有中国这样有10亿人口的规模市场国家才会有。 相应地,随着华为5G的出现,下一个阶段,人们对存储的需求也会发生全新的变化,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客户不必再买EMC,因为速度不再是问题,云端即本地。所有服务在云端的打开是秒速,我为什么要在本地再买存储设备呢? 至于AI,只有大规模云计算成为现实,大量的数据可以在各个行业应用,各种交易的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才有新的变量的机会。
而中国大数据和AI形成的一股新力量,训练好的模型和技术能力,已经在输出到全球,我听说一些团队拿着toG的订单,已经和国家队在服务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非拉等,这些还是在比较低调的进行ing,暂时就不直接披露详细的案例了。 在手机终端领域,目前在全球份额里面,除了三星和苹果之外,几乎所有国家的手机品牌排名前列的几乎都是中国品牌,总之无非是华为、oppo、vivo还是小米的排名不同而已,规模制造业的优势非常明显,哪怕是苹果,事实上也至少一半代表中国,它在全球的18家代工厂,其中14家就在中国。
比如,尽管像小米这样的公司现在被很多人开始看低,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小米目前是印度的第一占有率品牌,在家庭终端领域,它是目前物联网(IOT)体系至少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而在泰国,OPPO则是挤下三星,拿下了当地的第一市场份额。这就是规模经济和规模制造的优势。如果叠加这些手机背后的大数据呢?这可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联网终端,你想想,它背后的云计算都是在中国企业在服务,这再次意味着,打群架的中国制造业所带来的这个经济红利,是所有的国家都非常害怕的,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能量和power。最新的消息是,高通的全球CEO都已经明确表态承认中国在5G领域领先很多,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了。 这一切,美国的机会也不会再独有了,而中国是全球唯一可以与之竞争的国家,甚至还有超越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也是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
全球风险资本、民营资本和国家资本究竟累加了什么规模创新轮动效应?
最后再说说在资本领域,有一种说法是,资本是最聪明的,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特朗普政府官员这几天(9月27日)透露白宫正在讨论阻止美国在中国大陆的所有投资,包括限制对中国实体的投资,甚至考虑把中概股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除名,这个消息出来之后股价马上大跌,随机NASDAQ的亚洲区高管就出来辟谣,说他们肯定无法放弃中国市场。
也许白宫希望华尔街彻底和中国绝缘,形成全球的二元金融。这个从政治的逻辑是可以行得通的,那么,资本也要看,这种PK的长期代价是什么?谁短痛谁长痛?是美国金融离不开中国更多一点,还是中国离不开美国的金融体系? 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超过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7.2%。同时,全球跨国投资整体形势并不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期报告显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规模连续三年下降,从2015年的1.9万亿美元降到2018年的1.3万亿美元,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却保持稳中向好,6月吸引外资同比增幅高达8.5%,创今年以来单月最高。 这是一个非常惊艳的数据,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越来越差的情况下,中国不但不算差还同比增加,全球资本对中国的青睐,无疑是深刻对比中国经济魅力给的强有力的背书。 中美的对比更显得突兀,由荣鼎咨询公司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美投资趋势》报告指出,虽受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中美之间双向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但是美国的投资家们依然更看好中国市场,反之,美国获得的投资规模却在下降速度更快。具体的数字是,2018年,中美之间双向直接投资额为18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约60%。
其中,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缩减至50亿美元,同比下跌83%;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从上年的14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同比只下降7.1%。这里所指的直接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建厂等,不包括购买股票等金融投资。 而在风险投资领域,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更厉害,2018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初创企业的投资几乎翻了一番,从2017年的94亿美元飙升至创纪录的190亿美元,使得中美两国之间风投资本流动达到约22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双边直接投资总额。 业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已经形成了和硅谷一样的吸引全球风险投资的稳定趋势,每年吸引全球美元基金的规模,基本上和美国已经是1:1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叠加人民币基金,还有中国各种政府支持的引导基金,我相信在下一个阶段,中国所吸引的在创新方面的这种资金投入,继续还将远远的领先全球(起码和美国是平起平坐),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规模经济优势所带来的一切。资本就是喜欢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下所带来的接近零成本的技术复制,从中国再走向世界。 所以,我们判断认为,只要中国不出现重大的战争和其他问题,中国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继续开放一定会越来越有利,在未来的50年100年,一定会形成和曾经美国和日本类似的在全球经济中的那种地位和竞争优势,甚至比这两者还要强大。这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的机遇。
文 | 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