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收到的所有实习生、应届生简历,几乎都有一行Uber的实习经验。让我不知道该感慨Uber实习生流动性大,还是感慨Uber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
平心而论,这些简历都不错,我面试了其中一些,后来知道他们在互联网行业还发展得不错,但是没有听说谁留在了Uber。
顶峰时期Uber中国正式员工和实习生之间的比例是1比两位数,后来1比7,现在也有大约三倍的样子。所以,没留下来这很正常。
在杭州、广州、天津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工作日不到100元的实习工资(如果算上周末加班可能50都不到),加上几百元打车劵(基本也就用在工作途中了)和微乎其微的转正希望,支撑这些年轻人在烈日炎炎下“Keep Clam and Uber On”。
Uber中国真的做对了了一些东西,但是要像一些评论说的那样,说这是一个什么品牌和公司文化的奇迹,天生骄傲什么的,那就太傲娇了。
从前就有基金券商、传统媒体、4A广告公司、跨国咨询公司,寄托着年轻人对职场的想象。他们出于理想主义或者现世虚荣的考虑,幻想着在高档写字楼中,和名校出身、外形姣好、办事干练的同事合作,通宵加班、搞定大单、成为明星员工。
在视频网站、电视台上和网络文学里,这样的烂俗情节一遍一遍翻新经久不衰。在应届生BBS和学校内网里,讨论这些机构Offer、待遇、面试问题的帖子被顶了一年又一年。
所以这些机构随意开出0到100一天的实习工资,你们爱来不来,不爱来滚。来了就要7·11一周工作六天半,剩下半天在医院。
现在新一茬的应届生和实习生又来了,这些机构没有从前那么cool了,cool的是互联网概念,是创业,是改变世界。
Uber中国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互联网公司,摇滚明星气质的创始人,充满设计感的产品和Logo。而且Uber早期的城市GM包括从MIT辍学的谈婧、哥大毕业汪莹、还有从投行出身的张严琪、宝洁出身的王晓峰等等,完美继承了前述那些机构的光环。
两厢比较,胖乎乎的出租车头Logo(王刚说程维喜欢这个logo是因为长得像他自己),还有程维从阿里带出来的那些BD铁军,简直需要赶紧活埋。
把一个女人从一群女人中分出来的是一个包,把一个男人从一群男人分出来的是一块表,把一个在校生从他的同学中分出来的是一份实习工作。
就这样,20岁年纪里自带的荷尔蒙全部被倾泻到这份实习中,短时间内带来极大的创造力。
Uber长期用200名正式员工对抗3000人的滴滴。在一个城市里他们通常只有三名经理,一名GM,一人负责品牌,另一人负责运营。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策划,比如Uber叫船,Uber叫投资人,Uber叫直升机,Uber X 演唱会,都是实习生的功劳。
但是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双方合并了,这些年轻人会感觉身体被掏空。这时候Uber中国发布的这组PPT再一次给他们打了一剂鸡血,好让他们有劲再踩一脚滴滴,“我们没有输,应该是我们收购你们好吗?”
这就是为什么合并案之后,你能在各种+V公众号评论区,在微博,在知乎问答,看到自带干粮写天生骄傲体的Uber实习生。他们多数来自二线城市的Uber团队,杭州、广州(目测要被喷)、天津比较普遍,北上深倒是少见。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些城市优质的实习岗位更少,互联网参与感更稀缺,所以Uber这剂互联网春药就显得更加可贵。
从Uber地方微博账号粉丝数你都可以看出端倪,粉丝数最高的是杭州11万,天津接近10万,但是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城市粉丝数一个比一个少,都没有超过5万。
2015年的时候,成都、广州、杭州三座城市已经跻身Uber全球城市订单量前五,开通不到一年的成都甚至顶掉了纽约成为了全球Uber订单量最大的城市。而今年年中Uber开会的时候,柳甄拿来为员工打气的例子变成了“郑州”。
但是在用年轻人的荷尔蒙引爆一座城市之后,Uber并没有拿出来更好的办法长期保持对滴滴的优势。就像另一个用天生骄傲来给自己做注解的锤子手机一样,在每一次日天日地日空气的发布会之后,总会因为某种意外而逐渐沉寂。
所以我说,感动自己是容易的,改变世界是困难的。
还想说的是,让你骄傲的并不是什么Uber,而是你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