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直播分发wap-AD
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资讯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日前,《中国茶寿之乡标准》在湖南正式颁布,湖南省新化县作为茶寿之乡的首创县,担当东道主,广邀天下茶家云集湘中小城,以里程碑式的事件,掀起茶界风云。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2024首届中国茶寿文化节暨新化县第四届茶旅文化节”开幕

何为茶寿?何谓茶寿之乡?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老人祝寿,都爱用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的雅称。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的八和十字代表八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字,加在一起就是108岁。其美好寓意是指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称为“茶寿”。

“茶寿之乡”应有两层含义或为重要,一是该地以茶为业,一业兴引百业旺,多数百姓以茶为生,因茶得富;二是当地民众深谙饮茶之道,常年制茶饮茶,因茶而寿者众。这应该是“茶寿之乡”的基础条件。

在普罗大众对于“茶寿之乡”的认知基础上,最近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审慎制定并颁布了《中国茶寿之乡标准》,该标准涵盖了地理地貌、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稳定性、饮食习惯、长寿人口比例、百岁老人占比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至少拥有一名茶寿老人(108岁)由湖南新化评审团队提出建议,并获得在京专家一致认可,成为“中国茶寿之乡”的重要认定标准之一。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人在草木间 茶寿成自然


为什么是新化?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号称“战神”,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蚩尤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无数史实论证新化就是蚩尤的故乡。

梅山一带受蚩尤的影响很大,形成了特有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又称蚩尤文化,是中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宋史》说“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进山路上有一段垂直高度为600米的陡坡,叫人望而却步,由此与外界隔离,故名“止客界”,现在名震天下的“紫鹊界”就是因千百年前的“谐音梗”而得名。

紫鹊界秦人梯田是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为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景区。仅“世界双非遗”一项就“当惊世界殊”。

而茶,正是这“世界双非遗”之地赐予给新化的“物华天宝”。

有史可考的产茶史可追溯到唐朝。唐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深山出好茶,好茶竞天择。千年古县新化,地处湖南几何中心,位于雪峰山北段东南麓。境内山高溪多,海拔高差大、山林覆盖广,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含有机质,在平均海拔800~1300米的地理环境中,野生茶叶与草木共生,物竞天择,是“湖红之源”的核心产地,是中国原生态、高品质好茶的出产地。

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食材天然、粗茶淡饭,千百年来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据官方数据统计,新化县百岁以上老人仅奉嘎山境内就有十五位。

新化县领导班子的远见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慧眼,使“茶寿”文化和智慧被激活,湖南人的“敢为天下先”,再次以“中国茶寿之乡”首创县而彰显。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双非遗』新化紫鹊界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因茶而寿 因寿而茶”新化红茶核心产区百岁老人十余众

为茶业新生态,贡献新化方案

随着“以旅兴茶,以茶助旅”的茶旅产业融合渐入佳境,新化已经是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是湖南红茶品牌阵营的主力军,是湖南红茶的核心阵地和主产区。目前,新化产茶面积达10.28万亩,茶叶总产值突破15亿元,茶旅综合产值达24.8亿元,全县11万余人从事茶产业。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中国茶寿之乡”新化首创县宣倡:健康中国 茶寿共识


在本次盛大的活动中,新化积极倡议由福建武夷山、云南景迈山与新化奉嘎山达成茶寿共识。三座名山同是世界遗产地,都盛产茶以茶闻达,三处世界遗产地都留下了自然与茶叶的协作。以茶会友,共论茶叶发展的朝向,三山共同发声,以此掀起中国茶业发展新篇章,为中国未来茶叶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与此同时,新化还在全国寻找达到茶寿之乡标准的县市,结成姊妹城市,共同推动茶寿事业的发展,将茶寿生活引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养生、生态循环的生活、工作方式推动社会转型发展,共同开创地球村更美好的未来。

新化,作为中国茶寿之乡首创县,通过这次参与中国茶寿之乡的标准审定、发布,不仅对发展新化县域经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未来,新化还将着力用好用活“中国茶寿之乡”的金字招牌,充分发挥“中国茶寿之乡”首创县的旗帜与标杆作用,辐射全中国,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长寿,为推动中国茶文化事业发展,为重塑茶业新生态,为赋能乡村振兴贡献“新化方案”。

正如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仲华在“健康中国·茶寿共识”2024首届中国茶寿文化节暨新化县第四届茶旅文化节”致辞中所说,新化红茶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高度的政府重视,强大的产业基础,在短短几年时间异军突起、名声大振,在湖南红茶、中国红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新化红茶功不可没。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到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了“坚持饮茶可以延缓衰老、让时光慢走”“坚持饮茶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坚持饮茶可以调节免疫、给身体装上‘防火墙’”三大研究成果。本次活动以茶寿为主题,将会让更多人了解茶,吸引更多人因为健康、年轻、美丽、长寿而爱上茶。希望新化高举“茶寿之乡”的大旗,以双“非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让新化红茶辉煌延年。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以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让新化红茶辉煌延年』

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仲华致辞

茶寿阳谋,锻造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何锻造?没有标准答案,但究其根源,无非创新、产业、科技三个关键词。而从茶产业来说,新质生产力的两个关键字,“新”和“质”。“新”,可以理解为创新、革新,思维上有超越、行动上有突破;“质”,可以理解为品质和本质,品质上不断改进乃至飞跃,本质上不忘初心。

新化红茶这次以“茶寿”为契机,成为“中国茶寿之乡”的首创县在茶界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举措,这不仅是创新,更是湘人“出奇兵”“创爆品”的特质。紧抓“茶寿”题材,占据茶与寿强关联的理论制高点,用巧力锻造新质生产力。

在《中国茶寿之乡》标准发布的第二天,新化县即邀请国内顶级茶健康专家举办题为“健康中国茶寿共识”茶与健康的高峰论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教授阐述了新化作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产地”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地理地质地貌与“茶寿之乡”的深度关联。国家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杨泽教授从专业角度对“中国茶寿之乡”标准体系进行详尽解读,揭示茶与长寿之间的科学联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于志敏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阐述“因茶而寿,因寿而茶”的深刻内涵,强调茶寿生活方式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高屋建瓴的专家论述,有理有据的科学论证,“茶寿之乡”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新化县创造“新质”的重要策略。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创意创新的“健康中国茶寿共识”茶与健康高峰论坛专家云集各抒己见


现任新化县委书记李铁雄在这次盛会上说,新化红茶有历史、有底蕴,有特质、有品质,有规模、有效益。近年来,新化围绕一片小小的茶叶,把茶区变成景区、茶山变成金山,推动茶叶种植步步为营,茶叶产业节节攀高,茶叶市场欣欣向荣,茶叶品牌蒸蒸日上,数以万计的群众得到实惠,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新化县委书记李铁雄 致辞


喝懂中国茶,讲好茶寿之乡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传播的源头。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几乎每一帧都飘着茶香。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从种茶、采茶到制茶、饮茶,从泡茶、敬茶到斗茶、评茶,博大精深的茶技艺、茶习俗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延绵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一种集体记忆。

茶,是文化,也是财富。在中华大地,从色、香、味、形各异的茶品,到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茶俗,无不体现着非遗传承的实践成果,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精辟地讲过:“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这一片叶子,正是茶叶;这一方百姓,则地无分南北,在新化大地的四面八方遍处可见。在新化,许许多多的农户和企业靠着种茶、制茶,既留下了“绿水青山”,又造就了“金山银山”。

湖南新化|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诞生

            讲好“中国茶寿之乡”故事 造福一方百姓


今天,《中国茶寿之乡》标准的发布,第一个“中国茶寿之乡”的诞生,不仅是一片东方神叶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在诠释中国人以茶敦亲、以茶行孝、以茶睦邻、以茶敬客、以茶结友的精神内核。

“敢为天下先、勇为天下谋、乐为天下享”,作为“中国茶寿之乡”的首创县,新化将作为茶的和平大使,深刻传递茶文化的共同价值,致力于把“中国茶寿之乡”打造成新时代茶领域熠熠生辉的金色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千年茶故事,讲好“中国茶寿之乡”故事,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内容,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佳题材。


撰编:易剑雄 张子仪 龚新波

本文转载或采集于网络,版权与文责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采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邮箱:080808@111.com)。
如果您也想推广,可点击此处:申请发稿
admin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