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直播分发wap-AD
您的位置 首页 观察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今年的8月13日,刚好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诞辰120周年的日子。这位导演以“悬疑大师”的身份在电影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在当时的流行文化中,以电视节目《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中胖胖的、嗓音浑厚的主持人形象为观众所熟知。在希区柯克的一生中,他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及300多部电视剧,这些作品大多以焦虑、窥视欲、恐惧等人性阴暗面作为主题,将谋杀、悬疑、黑色幽默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1943年的《辣手摧花》、1959年的《西北偏北》和1960年的《惊魂记》等。1958年,他的电影《迷魂记》取代了《公民凯恩》,成为英国电影协会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自1989年起,每年评选出25部美国出品、在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上占有影响力的电影来归档保存。希区柯克的多部影片入选该名单,除去上述提到的影片外,还包括《美人计》和《后窗》,以及在1963年推出,2016年进入收藏名单的《群鸟》。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群鸟》海报

 

《群鸟》

《群鸟》的剧情设计与希区柯克所常用的“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手法不同,它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了女主角梅兰妮和男主角米契从偶遇到相互倾心的故事。而在简单的故事中,希区柯克又加入“怪异”的情节:群鸟总是突如其来地攻击人类——例如当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遭到米契母亲的反对时,不断有鸟类飞到米契家附近对人类发动攻击,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大火。在影片末尾,群鸟更是占领了整个小镇,让人类无力反击。片中的恐怖因素并非来自人为,而是自然力量,这种不同于希区柯克以往悬疑模式的设定,也使《群鸟》成为非典型性的希区柯克电影。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群鸟》剧照

对于片中群鸟为什么攻击人类,许多评论家用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来解释这一情节。文学教授玛格丽特·赫维斯认为野鸟象征着一种女性恶毒的超自我,是影片中米契母亲莉迪亚这一角色性格的间接揭露:她是一个占有欲强的母亲,试图与儿子建立一种共生的俄狄浦斯关系。而评论家理查德·艾伦则认为“母子关系”更能解释为什么片中女主角甚至学校的孩子都受到了鸟群的攻击。由于片中女主角幼年被母亲抛弃,情感缺失,寻求认同感,从而鸟群的攻击似乎象征着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训和惩罚。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群鸟》剧照

在创作剧本时,希区柯克关于片中鸟类攻击人类的灵感来自于一条新闻:1961年8月,《圣克鲁兹哨兵报》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州卡皮托拉的一次鸟类入侵。居民们在半夜被猛禽拍打房屋的声音吵醒。日出时,死鸟散落在街道上。希区柯克向《哨兵报》要了这篇文章作为研究材料。几周后,他聘请埃文·亨特(Evan Hunter)来写剧本,开始了这部电影两年的创作之旅。

亨特引入浪漫喜剧元素的想法让希区柯克非常满意,因为这样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他们虽然知道鸟群会攻击人,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攻击。至于这些鸟为什么会对人类发起攻击,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据亨特说,最初的想法是让小镇居民守着一个秘密,群鸟来袭是神的惩罚。而希区柯克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解释鸟群攻击的寓意:“这些鸟厌倦了被人类捕杀,所以它们决定为自己复仇。”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群鸟》剧照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模糊的答案,才使片中的群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利用特效精确捕捉了鸟儿拍打翅膀的动作,虽然以现代标准来看呈现的效果有些过时,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场视觉盛宴。而希区柯克让一群鸟在银幕上如同那些最优秀的反派角色般令人生畏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观众对鸟类或禽类动物的不适。

 

恐鸟症

Ornithophobia(恐鸟症)的英文单词源自希腊语,ornitho意为鸟,phobia表示对某类事物的恐惧症。恐鸟症是指对鸟类的不合理的恐惧,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有些人只害怕猛禽,比如秃鹰,而有些人面对宠物鹦鹉也会感到头皮发麻。鸟类或禽类的某个部位也可能成为恐鸟症人群感到恐惧的原因,比如尖嘴、利爪、眼睛、翅膀、羽毛、被除毛后的皮肤等。在被迫面对一只鸟时,一个有着严重恐鸟症的人可能会逃跑、恶心、发抖,甚至被吓哭或呼吸困难。

在众多对恐鸟症的解释中,《群鸟》这部电影经常被提及。在某些对恐鸟症的定义中甚至会直接出现这样的语句:“希区柯克1963年的电影《群鸟》可能会触发恐鸟情绪。”影片中鸟类的形象既危险又邪恶,可谓对恐鸟人群极为不友好。不少人对鸟的抵触由《群鸟》而起,而对于没看过它的恐鸟症患者,只是看到名字也会敬而远之。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群鸟》剧照

在豆瓣小组“恐鸟症Ornithophobia”中,一位成员这样写道:“本来小时候对家禽和鸟类无感,但是自从小学时候在电影频道看了希区柯克的电影《群鸟》之后,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从此怕得要死,害怕自己像电影里的主人翁一样被群鸟攻击,眼睛被啄瞎,顺带也怕乡下的鸡,特别是公鸡。”对于鸡肉,这位成员表示自己可以吃,但是不能看到鸡的头。

“恐鸟症Ornithophobia”小组的成员有800余人,他们所发表的内容大多与自己的对鸟类的恐惧有关,下面的回复经常是相似经历的分享和对发帖者的鼓励。另一个拥有5700余名成员,名为“怕鸡,怕鸟”的豆瓣小组公告中这样写道:“即使是鸡毛蒜皮,对我们也是“禽”天霹雳。哪怕是鸟语花香,我们也不能“鸭”俗共赏。”因为对彼此恐惧心理的了解,从这样的小组中,这些恐鸟症患者在陌生人身上得到了安慰。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里约大冒险2》海报

除了害怕真实的鸟类形象之外,对于某些恐鸟症患者来说,动画形象也并不能挽救鸟类带给他们的恐惧感。多年的恐鸟症患者小王分享了她的经历:“那是2014年,《里约大冒险2》刚上映。因为没有看过第一部,傻乎乎地被朋友“骗”去了。然后就是戴着3D眼镜,看几百只鸟在体育场踢足球。”小王表示自己在那部电影的后半程几乎都是闭着眼,但还是因为之前的一些镜头觉得“非常难受”。

“我有朋友更夸张,玩《阴阳师》,但都不敢多看“姑获鸟”一眼。”她补充道。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手游《阴阳师》中姑获鸟形象

心理研究显示,女性更容易出现“恐鸟症”。而像小王和她朋友这样的恐鸟症患者,极易受到身边人的嘲笑。“就会觉得你很矫情,鸟有什么可怕的?动画片里的鸟也害怕?”小王说,“别人这样说我会很生气,但没办法跟他们解释。”

一些网友分享的经历显示,因为小时候对鸟类的恐惧,家长会强迫他们接触这类动物,但结果往往只会加重恐惧感,留下心理阴影。而医学研究发现,训练有素的治疗师可以帮助恐鸟症及其他恐惧症患者直面恐惧,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代消极想法,系统脱敏。

不过对于像小王这样的恐鸟症患者来说,这样对具体事物的恐惧在生活中是可以避免的,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影响,偶尔遭遇鸟类通常也有办法能够解决。像《群鸟》这样的电影,小王表示自己即使热爱电影、喜欢希区柯克的作品,也“决不会去看”。

希区柯克诞辰120周年 | 由《群鸟》引发的“恐鸟症”

有趣的是,创作出《群鸟》以及其他直戳观众“恐怖点”作品的希区柯克,本人也有恐惧症:因为小时候喜欢恶作剧被警察在小屋里关了10分钟禁闭,他终生都惧怕警察,并且因为怕被警察开罚单而不学开车。另一个恐惧症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鸡蛋恐惧症。希区柯克曾说:“我害怕鸡蛋,不止是怕,它们让我感到恶心。那个白色球状物,蛋黄破裂流出的黄色液体……你见过比这更恶心的东西吗?我绝不会吃鸡蛋。”

或许也是因为对自己恐惧心理的深度剖析,让希区柯克能够用视觉影像和技术将那些焦虑不安和惊悚诡异的情绪精准地转化为故事和电影,也使《群鸟》这部作品“成功”地成为了所有恐鸟症患者的心理阴影和观影禁区。

 

参考资料:

Dave Heath:THE BIRDS-55 YEARS OF ORNITHOPHOBIA

《电影文学》2012年01期:《希区柯克影片<群鸟>中“鸟”的象征意义解读》

郁郁结结:豆瓣影评《鸟叫下的阴霾》


本文转载或采集于网络,版权与文责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采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邮箱:080808@111.com)。
如果您也想推广,可点击此处:申请发稿
观察酱

作者: 观察酱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